|
逐渐蔡明亮化的贾樟柯,值得所有表演奖项的赵涛 |
|
当创作者将描绘一代人作为创作目标时,他就已经在失败的路上狂奔了。在《风流一代》里,贾樟柯已经看不到人了,他只能看到符号,空洞的新闻标题式的方便挪用的能够承载各式各样宏大叙事的符号。赵涛的演技在人和仿生人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怪异的平衡,理解起来仍有难度。 |
|
这是为自己老婆剪了个VLOG还是MV啊?不忍心说,六代导演们,已经2024年了,后社会主义中国消费这么多年还不够吗,你们拍不腻,我们看腻了。。。。 |
|
怀旧金曲串烧,现在的电影进化到情节都不需要了。赵涛红专正的笑容好美,跟这片一样 |
|
终极抽象。前段华语金曲大串烧,属于晚到纯K包厢半小时不插歌再也唱不到的程度,包厢里有一个古希腊掌管切歌的神叫赵涛,只有她可以决定下一首歌是什么,是前奏、主歌还是副歌。
后段大家唱累了,睡得睡醉得醉,时间逐渐混沌,纯K里刚入深夜,纯K外已是清晨,你也想醉但很清醒,因为你知道你只能一个人打车回家。
严肃点说,其实更接近《郊游》,混杂着贾樟柯式的鬼畜,人物怀揣着巨大的悲伤,与不可抗争的时代抗争,用最简单的方式,唱歌、蹦迪、行走、咀嚼、微笑、流泪。 |
|
2024戛纳第十二场,世界首映。歌声飘过二十年,涛声依旧;跑步走进新时代,一代风流 |
|
非常能理解贾樟柯导演希望将自己过往的剧情片影像当作一种文献资料进行关于时代变迁的再创作,但是影像的组织方式实在是不够令人满意。总觉得这不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但在戛纳或许它足够新奇。 |
|
烂得我脸都气麻了。贾樟柯演我做饭,不看菜谱要什么,得看冰箱剩什么。 |
|
我依然觉得该被历史铭记的永远不应是那些花枝招展的红毯明星,而是科长镜头里那一张张饱经风霜的素人脸庞以及中国二十年的文化变迁,那些消失最终都将以另一种形式永存,并被世界看到 |
|
看完我和赵涛一样沉默 |
|
贾科长在看素材的时候应该也哭了吧,科长资深影迷看完一定会泪流满面。破碎和空白非常需要观众的耐心和过往的经历,注定不是大多数人喜欢的样子。一声呐喊,响了20年。 |
|
科长的 b 站二创混剪 |
|
新意不足,诚意不足。贾导是不是准备开个人gallery转行摄影师了? |
|
“做完这碗面,冰箱里的菜就清空了。”——B站某美食视频 |
|
从2001年走到2022年,历经中国入世和申奥的狂热、三峡大坝的变迁,最终来到被疫情、短视频、AI统治的当下。有意思的是,贾樟柯和管虎不约而同让主人公在故事中失语,《风流一代》还打上了字幕,成了半部默片,外部世界的海量信息每天都在冲击着他们的人生。《风流一代》超越了剧情片或纪录片概念,是贾樟柯在疫情无法创作的几年里对职业和人生的一次全面梳理。从中你能看到各个年代使用不同器材不同画幅拍摄出来的、意义似不明晰的素材,能看到《任逍遥》《三峡好人》等旧作片段,而赵涛是把它们缝合起来的人,被网友调侃多年的“涛声依旧”在这一刻拥有了雕刻时光的意义。很多个平行时空里的巧巧和斌斌的故事融为一体,虽然故事不再那么惊心动魄,但一个俯身默默系鞋带的动作和结尾那声“哈!”,又让我们看到了贾导和赵涛的侠骨柔情。 |
|
疫情几年咱们华语导演是都闲在机房翻硬盘吗?娄烨还回回锅加工一下,贾樟柯这是做了个白人饭? |
|
说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的 没错 果然 就知道…)听到叶倩文。第二件事,不止叶倩文。第三件事,一部当代史 ! |
|
科长与娄烨今年都将以前的电影片段重新拼贴,创作了一种元电影形式(我非常喜欢娄烨那部)。但本片彻底放弃叙事,对话几近缺失,情感和时间成为主要推动力。更多的是素材剪辑,而非真正的电影,成功元素都是对《山河故人》的重复,最后一个疫情部分的表述尤其拙劣,和前面对比退步明显。贾导似乎对生活的本质失了兴趣,对电影也无话可说了。尽管如此,从这些拼贴的素材中——在巧巧寻找斌哥的旅程中,仍能窥见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变化和个体的自我转变。过去二十年,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变化和科技异化,人们在无情的变革中,似乎跑得比时间更快。 |
|
巧巧从时代的集体影像中逐渐走了出来,终于有了自己的愤怒、无奈之声。一部从抽象到具体(再回到抽象?)的贾樟柯电影,对他来说很不一样的一次创作尝试,不懂为啥那么多人看到“素材回收利用”就嚷嚷,没脑子? |
|
贾导知道视频混剪发b站就行了吗 |
|
电影本就应该先是奇观,再是情绪,第三才是故事。故事根不是电影的本质,一部电影拍二十年,演员的变化,作者的变化,环境的变化本就是奇观。 |
|
一切不过是再次证明贾樟柯早已失去他所有的时代感知能力,和山河故人时一样,他对当代中国的认识和想象是让人不解的,或者根本就不再有认识而仅仅是想象。这甚至还不是苛责他一直以来符号或景观化的方法论,如果说在世界里,人物和其所处造景间的讽喻关系还在一种时代气氛中本身可触可感的荒诞性与孩子气下维持成立,就像三峡好人的绘画感来自艺术家刻苦的分析和综合;那么在而今这部影片的后半段里,除了凌驾一切之上的创作惯性和风格自负外,我们感受不到任何其他,和小武时人人惊讶:“那就是我”相比,这一刻我只想说:“那不是我”。而比起二十年蒙太奇这一项目本身的激荡,让人失望乃至气愤的是,我们也看不到贾对自己过去素材一丁点的反思和敬畏。如果一定要为影片找到一点说服力,恐怕必须等贾导突然跳出来宣告:这是一部由AI自动生成的电影。 |
|
笑死,贾科长big胆儿啊,都敢直接拍搞基了(不出所料国内上映版被删减了)。一堆毫无灵魂的年代符号大串烧,剪辑是在K歌厅里找灵感吗?当赵涛的角色被消声处理后我分外怀念一些涛言涛语... |
|
拍摄时期长达22年,赵涛、李竺斌,肉眼可见地变老。熟悉的贾樟柯,全新的贾樟柯电影。无目的的情节,构成一种现代的嘲谑感,空间环保取景拍摄,时隔疫情之后拍摄后半段,前后的差别呈现时间的流逝。感觉贾樟柯开创了一种独属于他的实验影像。可能讲多了故事的导演,会回归影像的本质,去探索时间的空隙,空间的细缝,人之间的呼吸。多种拍摄设备贯穿,画面颜色错落有致,形成奇妙的观感。还用了《江湖儿女》的部分片段,拼贴剪辑达成全新叙事。惊现脑浊乐队,消失的摇滚乐时代。主角是被裹挟者也是时间的见证者。巧巧其实是中国农村女性代表,看着讨好男人的工具化角色,或许是山西环境的普遍生态现状,会让步,但不失去主动权,也是一种女性力量。贾樟柯始终牵挂家乡,铭记土地上的所有人。 |
|
再nb的大哥最后都要拍抖音,再风流的野模最后都在沃尔玛打秤。一代风流,涛声依旧。 |
|
四星半。新千年前后,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局限,却拥有着肆意的快乐,而转入近10年,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人们的距离却越拉越远,欢笑不再。巧巧寻找着斌哥,也洞察着社会的变革。从那一张张面庞解读的究竟是悲伤,还是无奈?全程没有一句台词的巧巧,在命运洪流的尽头终于吐气开声,找不到想要的结果,却震耳欲聋。贾樟柯使用了从影以来最痛快的风格尝试,剪辑的准确性也给到了极佳辅助。赵涛多年来最隐忍的情绪,在影片中完整得到释放。 |
|
如果这片只有6.2分,那是因为这个社会只有6.2分 |
|
隔壁厅好东西里的一句话送给这部:追忆过去是油腻的开始。 |
|
一部贾樟柯写给过去20年还有赵涛的一封情书吧。巧巧如同幽灵一般贯穿着二十年变迁,写实的个人风格再度延续,没有三峡好人的那种溢出屏幕的浓烈情感,前面的环境情节有点拖沓,大量使用空镜,应该是当时的废片再利用。近在心里远在天涯海角,表达出在时景变迁的中国时代浪潮中,唯一不变的是那段20年的感情。 |
|
6.5/10。关于中国面孔的电影,贾樟柯是位好的记录者,不是位好的讲述者。2001和06的部分就像里面那片强拆后的废墟,有过气的时尚杂志、丢掉的洋娃娃、飞天英雄的宣传海报,每个道具/人物/动作都精心设计,小混混骚扰后就是接拍苍蝇,符号简单,匠气到有些幽默。但《任逍遥》《三峡好人》仍是凤毛麟角,被烧毁的毛泽东像、下岗女工唱京剧、卖衣模特走秀、接吻的女同和澡堂的男同、地痞流氓,城市风貌被碎片化展示。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贾导最狠的一笔是将两类歌唱的女性作对照:过三八节满脸洋溢幸福,受家暴只能寻求基督庇佑。时代前进总有人被落下(松鞋带),2022年阶级跌落的资本家已跟不上流量时代了,是他抛弃过的底层女性帮他重新系上鞋带,加入夜跑。寻人启示会找到人,默片字幕在诉说情,风流一代会一直风流下去。 |
|
满分的赵涛,难评的贾樟柯。无台词的影像碎片拼凑,能带人回望21世纪初的那段时光,但整体依然是对自己的过度重复:《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的镜头+《江湖儿女》同款情节,了无新意、空洞浅薄。唯一能稳住我注意力的就是赵涛的银幕形象流转,在110分钟里,看到一个女演员的容貌与经历迅速变化,从20几岁时青葱莽撞、有冲破一切的生命力,再到被岁月打磨、满腹心事地失魂游走,再到满脸皱纹的年老感,即使心都被伤透了却依旧拿出韧劲、做自己。看时满脑子就觉得,那些时代符号,包括各种废墟、口罩、机器人什么的,真的无聊透顶,但赵涛20多年依旧鲜活。 |
|
逗逗老外开心 挺好 |
|
非常喜欢映后群访时候科长对“风流”一词的解释(感谢提问者) 一群弄潮的人,也是一群跌倒在浪里的人啊 |
|
6.6 仿生巧巧会梦见电子斌哥吗?赵涛终于找到最适合她的角色,一个情感失调的伪人,木讷无言却又携带着无限真情,除此之外都不是贾樟柯的平均水准,一段比一段的悬浮让各种素材的叠加显得割裂,“走出丛林”就有的那套弄潮儿式的剪辑方式怎么长片也狂用。 |
|
贾樟柯该戒网了,别再时代拼贴画了。整个作品和他创作轨迹一样——第一幕最佳,第二幕开始高潮,第三幕垮掉。 |
|
看这种素材混剪,我干嘛不去看麦的垛朱尼尔?? |
|
波米说贾樟柯此次作品有“惰性”真的太贴切了,没完没了的平面影像堆砌,到结尾也没有深入任何一个具体的点,连五条人的客串都是那么苍白那么二维化,不需要什么技术。2001年大同的影像是充满魅力的,但2023年的大同却是那么无趣、扁平,《山河故人》里的澳大利亚也是如此。贾樟柯就像没有智能机普及以后的生活一样。 |
|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 在我牛过的地方 我和我最后的余粮 涛声依旧绝对不放 这一次我炒自己冷饭 就这一次 能吃就别挑啦 |
|
不论如何狡辩,这都是一部完成度极低,观感极差的贾樟柯电影,时代洪流下的人物是贾樟柯电影中最被人称赞的,但这部电影中的人物已经彻底被汾阳小子给生吞活剥成了工具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贾科长的垃圾桶里到底还有多少素材,但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被这个相貌老实的家伙给骗了。 |
|
终于,贾樟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否则那三年在中国的影视作品里仿佛不存在…… |
|
不忍苛責,但退步卻是顯而易見的。除了堆砌和重複過去的母題,賈樟柯幾乎無話可說,他變成了如今的蔡明亮——他們都更適合做成視覺藝術在美術館播而非戲院。 |
|
同性恋、宗教信仰、疫情防控,拍这些就是功绩,被删减的话该怪谁 |
|
公共场所扎马的纪录片style,林强电子乐的敲捶低轰,徒留无缘的望中犹记——斌哥老矣,尚能饭否?想唱就唱以外,容易忽视的,是科长作为采访者,于画外发声,正如全片是纪录式的再组织,试探影迷的突触,乃至既视感的范起,形式糅杂多变,而其本质,无非一次提问:电影,是什么,还能做什么。Terrorist win的底噪杂讯中,消费主义跟着蓄水线,涨高袭来。女子游荡所见,业已疮痍废墟。新近后摄影像,相比过往逍遥乡,点歌机器蹦野迪或超现实手笔,有所不逮,于塞下风中颤巍抖瑟。 |
|
无聊到在数赵涛公交车(大巴车?)上被推11次,就挺抽象的。 |
|
极为自负的镜头 |
|
《小武》你这个《山河故人》终于成了《风流一代》 |
|
其实贾樟柯这部新片想法挺有实验性(尽管放在实验电影与先锋片历史中也不太新了),不同介质、风格和内容的素材经过精巧拼贴后,便能在多样的对撞、并置与混融中大大延拓声画的意义,开掘出新的影像潜力。而且,摆脱传统叙事电影密实因果逻辑锁链的限制、跳出方向与目的明确的情节结构的束缚也是科长在访谈中多次述说的意图。能看出影片在展示社会日常断片时尽力让气氛性、姿势性、漫游性、情调性的东西自然浮现出来,可惜成片效果还是不太成功。原因可能是拍摄或剪辑选用的素材依旧稍显单调(比如过于密集的老歌金曲)、封闭,也可以说贾导终究还是太沉湎于个人回忆及往昔作品之中了,还又大致重述了一遍[江湖儿女],导致观众疲劳感明显。另外,在纪录片与情节剧之间“既要又要”或许也是一大因素,让四不像的本片变得浅薄、生硬、乏味。(6.5/10) |
|
像贾樟柯抖了抖发现一堆素材觉得不用浪费了于是剪剪拍了个电影 抽象中透着一股诡异的幽默 如果不是像贾樟柯一样爱赵涛就不用看 |
|
电影人只要成名了就是好混,拉坨屎也有人说香,放个屁也能被解读出意义。本片是什么呢?一个老男人对过往的自我陶醉和伤春悲秋。美其名曰总结,实为江郎才尽后的重复和拼贴。“超越了纪录片和虚构电影”?懂王,you know nothing about the cinema! |
|
3.5 起初觉得简直不像是科长作品,更像是科长资深真爱粉上传到哔哩哔哩的同人剪辑视频,过于私人而无趣,我看的这场好几个人实在受不了退场了,然而真的看到最后——这部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词字幕居然都不能打齐全的电影,科长的思绪还是相当明确的,事实上能上映明显已经是审茶抬高三寸的结果,2001大同—2006奉节—2022珠海,从热闹的小城,到近乎科幻机器人般的后未来时代的现在时,电影介质、画幅变了,手机变得智能了,纸币不见了,打赏从线下转线上了,然而有些东西始终都没有变,申奥成功到三峡工程到疫青,滚滚时间洪流里,滚滚宏大叙事里,那些具体的个人呢?具体的伤痛呢?正如仿佛默片提词卡的字幕,近乎没有台词的演员,确实已经无需多言,每个人都已经在内心拼贴出自己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