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们都觉得你在北京就混得好,可是一开口就知道你是山西人。他们都以为你在河曲有车有房,可是连行李都从租屋里被驱逐。算命的说你的姻缘就在附近,如果不在小巴上三天可见的朋友圈里,是否在洗头房里硬塞的洗发水中。袋子里捡来的小狗走丢了,如果不在缭绕的煤灰扬尘里,是否在卷积起风滚草的寒风中。 |
|
永安镇:你抽烟的样子像金敏喜;
白塔:你特像我偶像坂本龙一;
夜幕:你蓄胡子像鲁迅。
|
|
所有的女性角色(甚至只活在台词里的那个女研究生)都是为了男主的择偶欲望,不能不说是一种“底层的真诚”……(小土狗可爱) |
|
#HKIFF47 PE
看完《夜幕将至》有一瞬间理解了贾樟柯为什么搞平遥电影节,风风火火的涌现出了一批山西本土导演和一批山西乡土电影,那满目的石头山和呼啸而过拉煤的大车,加载在忻州话中,仿佛被四川话重庆话和贵州话统治的方言乡土电影,被贾樟柯生生撕开了一个角,真好。 |
|
导演在亲友团的支持下,用20天时间,完成4个交通工具,5个情节点(叙事空间)的拍摄。自编自导自剪,还客串了个角色,完成度很高的公路片,拿捏生活的稀疏与细节。全片尽显语言的力量,方言、黑话,俏皮的口述事件积累推动情节发展,从回乡客车、中转货车、面包车、摩托车再到只身一人,从群体到个体,主人公于乡里长辈漫谈中完成身份的回归,于陈年朋友调侃中达成过往友情的和解,于初恋情人在街头理发店的偶遇实现爱情想象。主人公焦虑、迷茫,求佛问道,寄托未来于未知,导演将自己的生命体验映射到主人公身上,共同面临在事业、催婚等压力下的三十多岁的生命转折与困境。
好奇怎么过审的:疫情不戴口罩、抽烟镜头直接且长、大货车副驾驶不系安全带、开车刷抖音、打架脏话 |
|
挺好的,很真实,一些情节设计很有巧思。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儿子回村那一段,恰好刮起了风,草被吹得在路上到处滚,萧瑟落寞,犹如神助。 |
|
#6th PYIFF# 藏龙单元入围。又一部父亲表弟大姨等亲友团集体上阵的“家族电影”,把城市青年回乡这个题目放在一个公路片架子里,又颇为贾樟柯迷弟式地调用了《小武》(以及一点点《山河故人》),比如神似《小武》开场的公交车戏就抻到差不多25分钟,但写得还挺不错;后面的二、四、五段又可以对应回“小勇”“玫玫”“父亲”,这个剧作其实相当有意思。长镜头颇有几处设计得很是精巧,对自然风景(尤其是冰封河面)和山西地方特色也抓得很到位。辅线写手机对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的改写,也很有意思,算是剧作上执行得蛮不错的巧思。故事时间定位在金基德去世的2020年12月(广播),不过口罩这个元素基本没出现。男主方言不是特别到位。#年度佳作候选# |
|
让人不适的男性视角 |
|
物理空间的转换,构成五段式叙事,让“路”成为具有漂泊含义的载体。路的遥长、车、室的局促形成空间距离,让城市的隔膜、故乡的疏离既近且远。移动时代,“手机”隔开人心,零距离变成社交距离,同样近且远。片尾的言外之意正是这种乡愁难解的表现。 |
|
1.掐着时间看了整部电影,坐汽车的戏就有60多分钟,理发的戏10多分钟,最后10多分钟是坐摩托车,太烂了,全片都靠台词来交代信息,重复出现的空镜也没有创造力只有硬凑时间,关键问题在于交代的信息还没什么意义,从里面剪出来三分钟当个苹果手机贺岁广告还行。2.90分钟纯粹浪费时间,没有任何意义的一部电影。看到对贾樟柯的模仿,但只是皮毛中的皮毛。3.对平遥电影节片子的质量失望。4.最后的问答环节还有个不知道怎么形容的人在尬夸,尬的我都不好意思抬头了。5.甚至敲这些字来评论的时间都在浪费。///18号早更新评论,颁奖典礼时有一句话“平遥下雪了,中国电影的春天还远吗?”,不仅远,而且还没救了。 |
|
YQ三年,献给三十岁的我们 |
|
1.5 / 整整一个半小时可能只有那么一两个镜头里的人物肢体是奏效的,剩下所有的时间都是一副不把陈词滥调全进行一遍不罢休的气派……过去始终没有足够锐利地嵌入/潜入现在,而只是作为当下的信息被给出。而一部讲述还乡的电影假如无法搅乱当下的时间则几乎是注定失败的。 |
|
骑摩托长镜头就是毕赣了?地域赋予的空间质感就是科长了?
|
|
怎么也回不去的家乡。虽然用了公路片的方式,却又在公路片基础上做了很多变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的变化,无限拉长了这条回乡之路,实际上也成为一种心理上距离感的外化。风格上是非常写实的,却又在此基础上有很多小心思与小趣味,以提升影片可看性。更难得的是,里面的很多心思(对家长、对旧友、对过去的一切),应该也会跟不少观众形成共鸣吧。 |
|
东亚男,老钟命。土里一声闷响,窸窸窣窣苍茫一片白雾。 |
|
这个剧本的框架很好,回家路上的几个空间,聊的话题也让人有共鸣,拍出了一路上的环境和景观,还留了几个辅助剧作结构的细节,兼顾了人物内心的塑造和故事线的完整。导演懂得长镜头的精髓,也懂戏的节奏,他真的有吃透他的剧本里的每一句话,大量对白的单场戏的戏剧节奏和演员表演的节奏都处理的很准确,懂得用那些微妙的变化做单场戏的戏剧层次,完成整体上的空间调度,理发店那场戏足以证明导演的能力。 |
|
睡着了 感觉有点平淡 但和朋友讨论又有些趣味
更新·导演说的话蛮打动我
"从大路走到小路 从大车换到小车
我希望这对很多电影人来说 可能都是这样的
那我希望大家能从从小车换到大车 从小路走到大路
也希望能在平遥看到电影的春天" |
|
2024.1.6@百年讲堂 导演诚恳到让人不忍心给出恶评,但实在是太寡淡的一部电影。影片在技术层面上有两个最致命的问题:其一是许多对白都欠打磨,例如开头大巴车上的对话透着一种诡异的生疏、第二段行程末尾卡车司机一句“它也许会给你带来好运的”实在太过出戏;感觉导演太想把新媒介和疫情语境植入电影里,却每每写得图穷匕见、演员好像总是言不由衷。其二是几乎所有镜头都处理得大而无当,开头大巴车上的对话真的需要一个缓慢游移的视点镜头吗?许多非常险的构图(例如俯拍梁哲走进院门)真的有意义吗?会觉得导演对拍出来的影像缺乏足够的掌控力,视听语言缺少必要的锐度。而甚至更致命的是影片的表意空间实在太狭窄,透过导演克制的表达只能看见内里中年男人的空虚。最私人的作品需要最深刻的反省的自觉,还希望导演在后续创作里多多加油。 |
|
首映后,在小城之春外,问了导演一个问题,关于被抛弃的无人要的小狗,是否隐喻主人公在事业、爱情上的生活状态,以及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导演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这种对小人物的体恤,真的可以抚慰平凡的心。 |
|
《新华字典》2022年修订本第673页。回家的路,就是有那么漫长——差不多冲着一句话故事简介来看的,洗头房和风滚草两段的镜头感比较到位,压抑、蓄积的人物情绪,撩起、按压、冲刷,有梳卷到了,而前两段,显得过于硬实(如同对手机的直接批判)。冰河与冬景的萧瑟空镜,都没能纾解灰头土脸到夜幕降至的失落。 |
|
从剧作上讲,它框架虽好,却有很多地方没写出来。导演想在对白里隐藏一些过去的故事,但观众很难从台词里拼凑男主和发小们的完整过去。这是巨大的失败。它使男主角一路的际遇显得太巧合,也让男主角不少行为缺少因果动机,有时看起来很猥琐,对片中的女性角色颇有冒犯。
我倾向于认为影片很强烈的男性凝视感,更多来自于创作能力的缺陷,因为导演至少表现出了一点想克服它的倾向,并未把(投射自己经历的)男主塑造成很正面的角色,观众会作出明智的批判。 |
|
公路片非常容易陷入虚无和乏味状态,这片的矿工导演不知道是怎么处理的节奏,竟然把从忻州河曲县河滩到旧县自己村的漫长旅程,拍得那么舒服。当然,这或许也非常取决于个人观影状态。也没想到今时今日,从北京回一趟晋陕边界的老家,要换那么多交通工具,折腾从早到晚。高铁北京-大同-忻州,客车忻州-河曲,中巴河曲-禹庙,卡车禹庙-旧县,小巴旧县-村子,再加父亲的摩托。另外,在深圳现场连线,有观众表达对老同学理发那一场戏的不满,偏偏那是我最喜欢一场,也是进入到一种观影按摩状态,如南尼莫瑞蒂《亲爱的日记》中医理疗那场带给我的愉悦。 |
|
一位北方单身男纸的回乡之旅,别的不论,单单是密闭的长途客车上,一群中老年男纸当着孕妇等大量陌生女乘客的面,自顾自地以递烟点烟抽烟为媒开始社交,仅就这20分钟的戏,这就值得作为“年轻人为何讨厌回乡”之答案了;进一步的,男猪无论遇到哪个同伴,social开启的话题之一就是“你咋没结婚”“你明明deserve一个老婆”“你赶紧讨个老婆呀”,男宝在这种不必要的人情关怀中所感受的尴尬,很抱歉作女观众(比如我)是完全无法共情的。对于某些人来说,故乡也许只是一个让人怅然若失、略感不适的地方,但对更多人而言,中国式的故乡,压根就是一个从物理到精神都极度令人窒息之处。“没有去向”的自我怀疑,可以再做探讨,“没有归处”的惆怅,则大可不必。撸狗的特写镜头还是很温情的,加一星。 |
|
#6th PYIFF 平遥第六部 太喜欢了,于平凡处见真章,想留言给其他有幸参与映后交流的观众,如果被选中发言,希望能多让导演说话,拍彩虹屁和大段的举例发言并不能让导演记住加你微信或者显得你阅片量有多高,只会让真正想问导演某个镜头创作意图的观众厌烦。 |
|
俗不可耐,中年男人的油腻爹味意淫 |
|
#6th PYIFF 山西籍观看的话真实到就像是身边的朋友在讲述他的故事,也因为太过真实反而容易发笑。ps:能看到太多贾导的影子了…就不是很舒服。 |
|
这部电影、电影里的男人、真实生活里的男人,都是同等的无聊。 |
|
三星半,叙事内容还是不够,但是演员,空间,台词的贴切,都很棒,有幸看过早期剧本,制作出来的不易真的很棒 |
|
#13thBJIFF# 没觉得像科长啊,总不能看到山西籍就自动靠拢吧。整体完成度挺高的,几段长镜头也挺能沉得住气的。对于小地方人物的描绘也挺真实的。看之前一直好奇为啥之前叫《大得胜》,看完才知道原来那只狗叫得胜。部分剪辑点还有一点点不干脆,另外片头难得地出现了疫情的背景,不过遗憾的是并没有跟剧情形成特别有效的串联。喜欢那个蒙一个黑色头罩骑摩托车的大哥,有种荒诞的幽默感。回家路是如此漫长,长到一路上哪怕变换了好几种交通方式,但你仍然不知道在哪里能够再次遇上他。 |
|
【平遥电影展展映】世界首映。惊喜之作,非常喜欢。全片风格统一,整体完成度很高。用主人公一次春节回乡之旅的公路片框架徐徐展开叙事,汽车-货车-面的-摩托,随着交通工具的变化,逐步将男主人生和性格的方方面面故事娓娓道来。摄影构图讲究,几乎每场戏都由长镜头构成,非常考验现场调度和演员水平。台词和表演高度生活化,各主角配角、职业素人演员都演绎得很出彩,算命人、理发女角色和那只可怜小狗都令人难忘。几个围绕男主婚姻的情节包袱抖得又巧又好,既把控了节奏也拿捏了观众情绪起伏。微信付款、语音电话挂断等生活细节拿捏精准无比微妙,令人莞尔。对北漂者的心态和生存状态捕捉得非常到位,北漂党看得心有戚戚。更在框架下对北京清人和疫情下的大环境有微妙表达。目前本届平遥藏龙单元个人最佳。这样的电影再长都愿意看下去。 |
|
对科长的拙劣模仿。 |
|
如果为了展现山西粗犷的风景,还有男主的内心活动,拍一些空镜就可以了,大量的空白,观影者大量的时间在无聊中被消磨。而且尤其是对女性的处理手法上,观念老套,女性不是待选的商品,一个失意的中年男,所有女性都在等你,真觉得有点可怜的可笑。在北京得不到女性青睐,回了村子一样会遭受女性白眼。 |
|
看不到虚构的能力。写出了一些仅提供字面意义的有关人物前史的台词,为容纳这些台词找了几个随处可见的场所,并试图说服自己以上组合能够反映中国年轻人所面对的现实,很牵强。 |
|
一场千里奔丧,在烟尘滚滚的路上剖开自己30年的人生。而故乡,是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
|
7.0 这不我爹么 |
|
简洁,真诚。洗头那一场戏情欲纷乱。 |
|
通篇我只看到了一个绝望的油腻中年男的意淫和矫情,不是打着文艺片的旗号就能轻松获得高分。而且这种题材屡见不鲜了,导演很明显格局和世界观都很狭隘,又没多少才华,走不了多远。 |
|
[平遥2]太对味了,开篇公交车群像,真实精炼,卡车争执,埋入摩托车线索,理发店女店主,想到万玛才旦撞死一只羊。埋坟和算命先生,多元素的融合和借鉴,手机时代的焦虑在最后唢呐高潮里达到峰顶,满星加在片尾的山色风起无声长镜头调度。中国的良心在山西。 |
|
这部片子就是那种典型的影展电影,对现实有观察有思考有提炼,但是没法深入,不会深入,最后仿佛有千钧力度只换来一声闷雷。每个片段都有亮点,但合起来就是什么都没说。
另外,这种满屏喷射性焦虑的片子,实在让我喜欢不起来。想要有伴侣,却不敢负责也不愿意负责,没有转变,只是一痿到底是很无聊的。 |
|
吗的 退钱 |
|
【MMMonday】
过年回家公路片,以前我回老家也是高铁-地铁-大巴,电影里要比我老家偏僻很多,映后导演也说是自己回老家亦是如此。很喜欢外景,扬起的尘霾,凌汛的河流,波涛被冰冻,似困住的主角。北京待不下去了,家乡又是那么陌生。同乡、故友、情人、亲人;大巴、卡车、面包车、摩托车。辗转坎坷回家路,回到家还是依旧迷茫,似搞丢的小狗。映后导演说蒙面骑行有三层用意,其实我觉得那个蒙面男子更像是一个没有离开家乡没有去北漂而是留着没走的另一个时空的男主。
理发店的戏拍得很好,洗头洗得好暧昧,剃须算是气氛的顶点,随着小孩一声“妈妈”,男主和观众一起被打回现实。
电影里很多都是素人演员,有些还是导演的亲朋好友,但是演得好真实舒服,很有代入感。 |
|
我好久没自个儿看过这么男的电影了。很难说我一个家在超一线城市的中国年轻女性有可能去和这种北漂受挫的村镇国男共情,顶多理解一些“在北京活得并不顺利却难以和故友解释”、戴着帽子别人认不出自己自己也认不出别人的复杂心态。我会有一些无语和无奈看到男主角在北京打拼把虎子和爷爷丢了,回乡把小狗和手机(?)丢了,却依然能在路上觊觎小他那多岁的女孩儿、听算命的说姻缘就在身边突然就有勇气进理发店试探试探了、被老乡鼓吹考个成人学历跟研究生女孩儿相亲的这种普遍现状。回家的一天好长好长,故乡被微信扫码渗透得像筛子一样,风滚草滚得好,演理发店的李海鹏的小姐姐很美,现场见到感觉更美了,祝她一路成功。
哎交流会说到抽烟我又膈应了,开头一车的二手烟让人窒息崩溃想要发怒,车上的女人反复阻止说有孕妇,几个大男人老男人不为所动。 |
|
从矿井冲向平遥,现在从平遥走向全国大银幕。这一路足够传奇 |
|
我不懂电影,更不懂艺术。(坐主创身前看的) |
|
比较接地气的一种国产公路片拍法,我还是挺喜欢的。像是印证了我之前的一个想法,美式公路片的旷野和豁达无法在国内复制,国产公路片的落地思路就应该去到公路网的末端:毛细血管一样分散的下级村落乡野。流离失所的归乡北漂,这个形象可以说相当典型。与故人故土的相遇交集和分离,逐渐失去,哀伤无法言说。很真实,很细腻。 |
|
【第六届平遥影展】电影的前90%都是纯粹而极致的现实主义,导演下定决心要用一种反类型的手法来做一种客观忠实的记录。而当中群众演员的表演,是我见过最自然、最真实的。作为一个山西人,我敢保证他们与我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山西人别无二致。小巴车上的寒暄、货车司机的路怒、面的司机给梁哲介绍对象,一切都是最极致的现实主义,这种真实感甚至超越了贾樟柯的电影(当然科长走的是另一个路线)。整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就在于梁哲离开理发店时突然响起的背景音乐,突如其来的煽情一下子把前一个小时的功都给破了,有些画蛇添足。然而电影结尾处,梁哲在渐渐黑下来的夜里,在狂风大作的山坡上,在荡气回肠的民乐伴奏声中失魂落魄地寻找着什么的场景,令人猛然忆起影片的名字,也将前面所积蓄的力量统统释放了出来,把整部影片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
回家路上,夜幕將至,他鄉已經沒有我的位置,故鄉並未向我敞開懷抱,人到三十,無處安身。整體算是一次相當完整的表達,走與留的選擇間不斷搖擺,buff 與debuff交替影響,只是夜晚作為一個被放進片名的時間結點,少了一些意義。開場讓人驚喜,一段段新聞報道的背景音交待著背景,也呼醒觀眾記憶代入人物,哪怕之後好幾處長鏡頭多少有些為了長鏡頭而長鏡頭,內容支持不住,不過,我真正不喜歡的設計只有兩處,理髮店段落結束後的插曲,結尾尋狗與奏樂的交插剪輯,都破壞了電影的風格統一,尤其是插曲,給我一種在看商業片的錯覺。#BJIFF2023# |
|
是城市里缺失的人生部份。原来回家路上没有不曾相识的人 人生尽是重逢的故人。 |
|
副标题可以叫一个Incel的回乡之路。把喷涌而出的交配焦虑倾泻在沿途的每一个女性身上,甚至为失败的求偶行为顾影自怜,殊不知惨淡经营的人生很多时候是际遇问题,种种够得上性骚扰的行径才是异性对你敬而远之的原因。虎扑男式的思维模式已经蔓延到了中国艺术电影圈,也不奇怪,毕竟自产自销自说自话的强国思维已经让这些创作者穿上了意识形态铠甲,得以在围墙内的电影节展尽情地扮演抵制西方思潮的排头兵。 |
|
#BJIFF 2023 No.1 挺烂的,唯一的亮点是理发店里洗头那段,性张力拿捏得还不错。更难受的是映后所有人都在尬夸,山西观众说他哭了两次,要不剪成山西宣传片?本来想结束以后找导演的签个名,现在只想送他我的新座右铭: Ego is the ene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