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惊悚,很好笑。“美洲纳粹文学”。独裁的传播逻辑就是吸血鬼咬人:人都怕吸血鬼,但人都想被咬了之后获得一些永生和飞翔的技能点。给撒切尔夫人一个吸血鬼身份是非常拉美的行为。骂的就是又资又独裁还伪装成一个自由民主外表的家伙。最精彩的是末尾:他们都不知道皮诺切特最宝贵的财富是那些他收集的手稿:拿破仑书信,达尔文日记……锐评角度直指文化产业。导演脑洞和锐评能量都很足。不做功课的话这种恶意就会转移到观众上的电影。 |
|
想想这里面的老一辈演员 都是亲身经历过异见分子被绑架拷打 被从飞机上往下扔的年代的 如今已经在用这种魔幻甚至幽默的方式去审视回顾历史上的那一页了 吸血鬼失去了新鲜的血液就会衰竭死亡 而如果对伏地魔讳莫如深 伏地魔是否就会一直永生 |
|
皮诺切特第一定律:将一个自由派右翼和一个工人左翼从直升机上扔进太平洋,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人从空中下落的速度是相同的. |
|
智利导演对故土历史与未来的重构,戏谑化独裁者为吸血鬼,讽刺与黑色幽默的剧情,设定与背后的历史背景,很直白娱乐式阐明自己的表达,不失为是一种新时代的表达手法,可惜力道还是不足,结尾的高潮甚至都需要请吸血鬼之母来镇场,做了一场历史大串烧。儿女倒是其中我觉得比较好的设定,作为继承上一代的人,不懂得文化历史(古董)才是最值钱的,想弑父取得财富行为如同吸血鬼。修女太像贞德,甚至有个镜头和受难记一样,首次飞起来是全片高光。#Netflix |
|
修女变身吸血鬼飞行那段真的好像Burberry 2021秋冬 Open Spaces 广告。 |
|
【智利】另类演绎和别致想象。 |
|
很南美,很魔幻现实,很黑色幽默,独裁者与吸血鬼比喻,概括解构了智利以及可能其他所有文化的革命史:右翼不生产独裁,他们只是欲望的搬运工 |
|
变态!而且变态得那么自信,让人牙根痒痒!真难想象这是拍过热情似火的Ema的导演/真难想象他还拍出过热情似火的Ema。Jackie和Spencer看得人如芒刺背,透着彻骨的寒冷。还在想下次轮到哪位夫人,没想是总统本尊,(下一部Maria Callas。)如与鲁本并置,后者是江湖大骗子,Larrain才是犀利的社会批评家,冷酷无情。摄影出众,表演略欠火候,《利刃出鞘》里争财产的子女戏精多了,也许不想让他们抢戏,而是集中在没飙演技、主要靠Swinton口述的伯爵身上,(可能演员87岁也演不动了)。这次没有直接打出字幕“This is a fabel.”不言而喻。智利还没有准备好要正确评价皮诺切特,他还有很多拥促,但这不是Larrain迂回的理由,这是拉美讲故事的智慧。骂人不带脏字,值得认真学习。 |
|
不得不说,近些年的欧洲三大全是形式创新,以人类文明为叙事内容的创作似乎已经走到尽头… |
|
8.3分,最佳剧本越看越觉得给的值,用一种奇幻的形式讲述了国家政治的更替,用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人类社会的荒诞与贪婪,吸血鬼与普通人竟变成了上下两种阶层,当出来撒切尔夫人一刻,真就蚌埠住了!结尾最后一句更是神句:“如果你想要空谈,让男人来,如果你想有所作为,让女人来。” |
|
如果想要空谈,让男人来,如果想有所作为,让女人来,撒切尔一出来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贪婪欲望是会传染的,种子再次埋在年轻人心底,这是这个魔幻现实故事的核心,几百年前在法国被终结的东西真的彻底消失了吗?也许我们一直没有走出那个制度,有趣的是片中形容权利和财富,用的是偷而不是抢。拉雷恩摆脱现实改编的桎梏,玩的挺high,黑白画面,古典音乐,欧洲宫廷范,加上一些迷影时刻,突出复古又新潮的质感,讽刺性强,台词妙语连珠,虽然结尾显得很乱,空间和各人诉求都没说明白,但还是挺喜欢整体这个调调 |
|
从法国大革命现场逃走,化身为南美独裁者,吸血鬼最终的结局仿佛永远是倦怠于永生,而死也是不容易的——苏俄仆人,英国母亲(这段戏谑成分最足),宗教势力,等待瓜分财产的后代,这何止是暗喻,简直就是明晃晃的指涉。摄影相当考究,情节自中段起开始步入迷宫。 |
|
5.2/10 #paris theater 姑且不谈将这样的历史人物脸谱化私人化想象化地表达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伦理和道德问题,但过于模糊的观点和缺席的论据都令人恼火和厌烦,将其降格为吸血鬼和升格为去除撒旦(无处不在的对圣女贞德的引用)也沦为一种粗制滥造的幌子,唯一可被察觉的是结尾进入当代恢复彩色后以及飞行时身下的城市夜景两处对当下的隐藏批判,以及将其与法国英国等的排比值得深思(但依旧语焉不详)。缺乏张力的家族矛盾和爱情纠葛,被过度使用的广角镜头(让我想到去年同样糟糕的同样是南美导演同样是网飞的《诗人》),奇观化和被割裂的对嗜血食人的描绘,在外表华丽的噱头之下很难看到任何深邃的内里,最后试图结尾的方法也只能说是仓促的闹剧。 |
|
同样入围本届奥斯卡的《永恒的记忆》(制片人正是《伯爵》导演),也是在书写智利过往的血泪。《伯爵》终归超脱了吸血鬼版《继承之战》+《修女艾达》,常规的吸血鬼譬喻(无论是真吸血鬼,还是子女这般的吸血鬼),叠加苏联、英国、美国的人与事,还有对宗教、爱情、两性的揶揄,在智利历史上凿出许多入肉的指爪。美术相当出彩,El Conde穿越山水都市,Carmencita凌空自由翱翔,都美得夺魄。要是更有趣,更凶狠,更癫狂,更新奇就好了。三星半。 |
|
对历史的空泛化提炼,可套用于任何政治语境。对经典形象的搬用加剧了人物的空洞,拉雷恩朝着好莱坞故作尖锐、格调、幽默的庸俗化写作更近了一步。 |
|
拉雷恩把独裁者和吸血鬼做了勾连,这联系连比喻都算不上,因此如何在两者间说出新意成为主要看点。在这方面影片没有令人失望,开片就从主题引出意识形态与血之间的高概念,帝国殖民者的血香甜可口,底层劳工的血辛辣难咽,完全从独裁者视角出发,将人类史分为左右分明的两条,再用吸血鬼与天主教之间的对立作主线,让一个同时肩负历史清算者、宗教代表、身份自反的修女穿插其中,修女引出的是独裁者的虚无主义如何处置的问题,导演甚至找了一位和《圣女贞德蒙难记》几乎一模一样的演员扮演修女,其实拉雷恩还是在写保守主义狂热背后的经济账,本片无论神鬼人,都在围着钱转,优点至修女蹒跚学飞,在空中美妙的舞蹈结束。但导演还是处理不好这么多议题的收束,结尾的潦草在前面铺张那么大那么飞后更加显眼,最后观感和举重若轻的《他回来了》也就打平。 |
|
【8】极度自恋和极端的创作主义(褒义)。暴力扭曲,重塑人物的正确范本,在确保人物身份,改写定型的同时,不忘记同时侃侃而谈的政治幽默。如同片中的吸血鬼要吮吸每一滴血液,剥开每一寸皮肤,吞下每一寸肝脏那样极致。吸血鬼也缺钱,吸血鬼也是妈宝男,吸血鬼也有《继承之战》,伯爵也玩谍战,清理叛徒狼人杀,一切妙不可言的奇幻暴力元素组成了带有政治玩味,极端恶趣味Cult片。一部纯正的奇幻·黑色幽默电影。 |
|
除了影像和形式,其他都挺没意思的。 |
|
帕布罗真的很热衷于拍传记片呢,伯爵这部影片不是传记片却胜似传记片,但与之前不同的是,帕布罗这次用上了南美魔幻现实主义风,所以也使得电影语言变得有趣很多,诸如“英国贵族的血香甜可口,南美工人的血如狗一般恶臭”,“恶魔是通过两个男子肛交传播”等黑色幽默笑话,我是真的有被笑到,帕布罗这次表达的内容很锐利。影片直接把撒切尔变成了吸血鬼之母,而皮诺切特则成了撒切尔之子,这倒也可以解释当年马岛战争期间智利与英国的沆瀣一气(bushi),而影片后二十分钟则直接重新上演了撒切尔“拯救”被“家人”软禁的皮诺切特的故事。电影也好,现实也好,打着民主自由口号的资本独裁者其实与“吸血鬼”无异。还有电影最后引用的那句“如果你想要的是空谈,就找男人;如果你想有所作为,那就找女人”虽然有点突兀,但却莫名的搞笑。 |
|
智利观众了解他们的历史,看这种片子可能更有趣吧。南美电影人搞出这种片子,嘲讽独裁火力全开,不知道有没有人看片的时候有过想变成吸血鬼的冲动。 |
|
空洞、呆板且缺乏想象力,仅靠一来一回的枯燥对话又能指望制造出什么趣味呢? |
|
世界上最好的文艺作品永远只来自这三片燃烧过的土地:背负着十字架的茫茫雪国、一直在下雨但在雨中万火归一的南方大陆、还有黄土送白骨红帐卧鸳鸯的保守故土。此三家多的是恨还有苦。 |
|
吸血鬼和独裁者最喜欢吃的是人心 |
|
#Venezia80#脑洞大开的政治寓言,情节不难但dark drama能量十足,「独裁者」与「吸血鬼」的二位一体,无比精准地捕捉与重现了那种笼罩人心的政治恐怖的感觉。 |
|
在旷野步履蹒跚,却在空中迅疾而驰。
无妄的屠戮,带着腐朽与昏昧。
导演毫不遮掩其野心、锋利与鞭笞。杜撰一部精彩的揶揄狂想史。 |
|
我们在阴影(和白昼)里干啥但是智利。三流政治讽喻脑洞以二流执行填充成长片,不算高妙的历史批判不通过影像语言叙说而是交由旁白宣讲。藏身暗处吸血鬼的永生不灭类比极右思想一时偃旗息鼓仍将死灰复燃的邪恶轮回形式,并用荒诞的平行时空想象指出独裁势力超越表象的血亲谱系缠结。然而暗黑戏谑的高概念却为庞杂无章的议题旁逸彻底冲垮,包裹在流媒体流水线的利刃出鞘式黑色幽默类型搭建配上松懈无力的疲软调度也让导演自以为天才构思的暴政恐怖与怪物叙事并置内在张力溃不成军。华丽眩曜的视觉风格和偶见诗意的纯粹奇观都在毫无起色的文本面前造成灾难级别的挥霍,彻底散架的终幕以及愈加潦草低走的尾声意料之中。或许这是独立创作面向更广受众必然妥协的权宜产物,但坐拥巨额投资再度把国族疮疤和殖民遗毒撕开娱乐,是否就是一种值得审视的吸血行为? |
|
阿兰·摩尔式的文本,这个跨越多重社会领域且早已腐烂在历史深处的宛如超英宇宙般的全球“吸血鬼”右翼共同体,承载着的不仅是一个个在历史的丑陋伤疤上起舞的哥特式玩笑或黑色幽默,拉雷恩近乎在危险的试图用一种“感同身受”般的想象来尝试理解这些“恶魔”们疯狂、虚无、愚蠢、偏激的精神世界,并非为了开脱,而是为这个世界而哀伤,民众自始至终似乎从未占领,甚至潜移默化间仍在失去,那个周而复始的结局或许并非全部源自撒切尔和皮诺切特于有意的性别划分下不同档次的政治嗅觉与相同的腐坏贪婪,拉雷恩将矛头指向了一种人类和其存在之间的矛盾性、悲剧性和荒诞性,那是天性使然下的无尽的自我堕落,一部反写的智利政变50周年悼词。 |
|
No.10051。2023威尼斯最佳编剧。7分。吸血鬼版的皮诺切特传,虽然有点过于直白,不过这个英文旁白的主人身份实在是本片最大的笑点(反过来一想居然还是本片埋得最深的大梗和最大的政治表达),结构上还真是越想越有意思。视听上也做得不错(跟@seamouse有同感,确实吸血鬼飞行段落挺夏加尔的),黑白也在视觉上解决了鲜血的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不过确实可以再简练一点以及中间有些戏还是写得有点顺拐…… |
|
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吸血伯爵也有春天…… |
|
4.5
讨论资本和共产、贵族和工人、吸血鬼和宗教、黑和白(黑白画面也刚好是我认为最精妙的一点)…但其实说白了还是更多地在讨论欲望和贪婪,所以就连修女和神父也拥有欲望和无尽的贪婪。对文化产业被忽视的讽刺虽然直白但是也够幽默和黑色。
画面真的太美了,光影的掌控太牛了。把独裁者刻画成吸血鬼很常见,但是这么写实表现是第一次。修女变成吸血鬼在舞蹈那里真的太震撼了。皮诺切特是撒切尔的儿子这里我真的有点吓到,脑洞太大了!最后撒切尔喝血的时候用的是茶杯笑得我发癫!
虽然历史不该随意创作修改,但是世界上的历史被篡改的情况也过于常见,而且我们不该对于荒诞黑暗的历史绝口不谈。
“如果你想要空谈让男人来,如果你想有所作为让女人来。”
其实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还活在过去那种环境中,什么时候终止?但愿有尽头。 |
|
伯爵的毕生所役就是把我们变成贪婪的人,比如独裁者、纳粹、投机分子和权力者,还有撒切尔夫人哈哈哈笑死。 |
|
看了半小时放弃了 |
|
道理虽然我懂了,但是这拍的,过于抒情而缺乏力度 |
|
真敢想。。。真敢拍。。。真敢看。。。 |
|
2.5 其实挺无聊的 |
|
我看过最像百年孤独的吸血鬼片,一部纯正的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电影,荒诞但又那么合情合理,如电影所说最令人恶心的血是南美工人阶级的血。如果皮诺切特是个活了250年的吸血鬼(物理意义),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坚定的路易十六拥护者,军国主义支持者,保皇党人,参加了反对法国大革命的特别军事行动,为镇压苏俄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优秀白军将领,最后成为南美智利的考迪罗的独夫民贼,反对资本主义,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的终极老保。晚年的他,因为人民和儿女的咒骂,逐渐陷入存在主义危机,一心求死的吸血鬼,同时又面临着权力交接的痛苦囧境。在荒诞与新古典主义的严肃构图当中,在逆天的设定与严肃的叙事面前,我只能说快把韦斯·安德森和大卫芬奇扔下直升机吧,毕竟在今年牛鬼蛇神的威尼斯电影节里,这部电影真的是唯一的惊喜 |
|
法国大革命之血,马岛战争之情,宗教狂绝对权力升天之舞,白俄CIA忠仆军事独裁还魂;以为前十分钟架空历史就讲完了,后面只剩下智利人民内部喋喋不休的皮诺切特精神遗产寓言,没想到最后还来了个反转大龙凤,“谋事在男,成事在女”的铁娘子名言一出简直不要太开心。但是嘛,就算再可怕的逆生长恶魔,也敌不过一个曾在南海边画圈的老人,那又是另一段江湖传说了 |
|
有权者是吸血鬼,这比喻绝了 |
|
今年最早上线的一部威尼斯,比去年雅典娜还早。dictators=vampires,世世代代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还会扩散蔓延。榨汁机配酒榨心脏...海报是芭比海默配色 |
|
皮诺切era拉拉因限定回魂【因为下一部又去拍什么他吗卡拉斯🤢。感觉给导演奖比给剧本更合适,虽然最后20分钟有点马上hold不住的感觉,但被结尾拉回来了。学识浅薄导致隐喻并不能全抓到,但迷人的影像已足够吸人,黑白画面中一个接一个视听奇观把观众狠狠摁在屏幕前,一个字:好看。摄影真的很唬人XD 每个起飞都飘的不行不行的。剧本的小聪明和火气这些先放一边,拉拉因的历史观,顶啊。窝们智利伟仔其实是名誉主角<3 咱们就是说拉拉因你跟他什么仇什么怨,你真的爱他吗,怎么不是拉屎就是吃屎,我真的服了🥲 |
|
政治寡头吸血鬼,这英国老太太一亮相就认出来了身份,夏一配合杀戮循环播放,脑海里自动闪回《此房是我造》,四季还真是适合做虐杀背景音!视听是享受,抖M的贞德好美,可惜没有活过一天,吸血鬼是所谓“优秀物种”,却也是现实主义者,贞德人头落地,天空中就再也不会出现花滑一般的优美舞姿。知识量有限,纯当作吸血鬼电影都感觉非常优秀。可能推动这个世界落入深渊的真的是别的物种也说不定呢! |
|
顶着「威尼斯最佳剧本奖」的光环,实则为刻意拘泥于形式的平庸剧作;拥有「魔幻现实主义」背景却缺乏犀利的实质性表达,对飙佐杜洛夫斯基的每一部「智利史诗」差的都不止一星半点。贫瘠的想象力无法用看似高级的文本拯救,恰如嗜血的魔鬼终究亦难逃脱狂热贪婪的历史束缚;无趣的历史虚无中夹带着对现实主义的肤浅解构,讽刺与比喻全然让人一眼看穿不够高级。口碑不要想了,7分保不住!不过以我们的角度看来,也算得上是在感同身受中聊以自慰罢了。 |
|
影像风格极其特别的一部片,故事则有着多重的解读空间。印象最深的一幕:年轻修女被咬后,变成吸血鬼飞往空中,跌跌撞撞犹如刚会走路的婴童。随风起舞,驭风而行。 |
|
要逃离永恒! |
|
拉雷恩回到了他的舒适区,对右翼独裁的嘲讽信手拈来,将皮诺切特与西方势力的关系轻而易举地串成一串,宗教的加入将突然将扁平的寓言变得模糊而立体,腐朽的根源与纯洁的性灵融为一体,圣女贞德与玛丽安托万合二为一,这一刻飞翔被赋予了过多的承载,它是否在滑向一种轻浮的认知需要对智利对宗教有更深刻的了解才能下定论,可以肯定的是,至少蒙太奇终于有了它的用武之地。整部戏具美学与趣味,但在长视频up主和百年孤独之间,拉雷恩掌握了一个危险的平衡。 |
|
极偷懒,干巴巴的旁白引导光秃秃的明喻,重点已不是“喻”而是“明”,却躲躲闪闪不敢作出任何评判,说是挑衅简直南辕北辙。 |
|
“世上只有妈妈好”(所以大多数吸血鬼选择loveless life是有原因的 |
|
3.5 很有想法。像在用拉美特有的幽默喜剧进行一种典雅的批判 |
|
论当今文艺影坛炸子鸡中要找出一个懂drama和有场面调度意识的non-hack有多难 |
|
冰柜里的心脏兑入红酒,在榨汁机的搅拌下成为美味的血浆。活了二百五十年的吸血鬼厌倦了永生,窃权和偷心一样轻而易举。膝下子女嗜财如血都变成了蝙蝠,管家和妻子在眼皮底下狼狈为奸。世人骂他是小偷,不知飞回旧总统府还期望那里有自己的雕像。独裁者不会死,扮上稚嫩的人皮,伺机进入下场轮回之中。 |